星空最新网上盘口

您现在的位置:包装印刷网>技术星空最新网上盘口>印刷技术

EB印刷技术、设备原理及优势解析

2012
11-01

15:51:37

分享:
1314
来源:
  一:EB涂料固化属能量固化原理,是20世纪中期出现的一种材料表面加工的*技术,是利用电子束引发具有辐射化学活性的液态材料(涂料、油墨或胶粘剂),快速聚合交联,从而实现固化的新工艺。
  
  首先,高能电子与涂料分子相互作用,使之分解成自由基;
  
  然后,自由基与C=C双键反应,形成增长链;
  
  zui后,增长链与涂料的其余组分反应,使涂料产生交联。
  
  二:EB固化与传统的固化技术相比,有着*的优势
  
  *EB涂料固化时间很短,一般只需1/10秒即可*干燥固着在基材表面,对传统的热固型涂料,干燥时间可能需要几分钟,甚至几天时间才能*干燥,故用能量固化涂料的产品,生产效率高,交货时间短。目前国外EB固化生产线速度已经超过300m/min(Douglas-Hanson)。
  
  第二占地少,涂层固化生产线上EB设备占地仅4.3m,原来的热固化生产线占地91.4m。
  
  第三冷固化,没有系统的热惯性,EB设备输出功率可以跟随生产线速度的变化而变化,操作简便,容易控制,有很高的度和可重复性。
  
  第四EB固化可使涂料100%固化。
  
  第五用能量固化的涂层,因涂料中的化学物质通过交联反应形成了高分子立体网状聚合物,所以表面具有很强的耐化学性能、耐摩擦性能和耐候性。
  
  第六EB涂料固化后的固含量接近100%,不含VOC(有机挥发物),与普通涂料体系相比,无环境污染,更有利环保。
  
  第七EB固化无溶剂挥发,固化膜均匀,表面光洁,在满足各项主要性能的前提下,比热固化涂层有更好的使用性能和外观。
  
  第八能耗低,EB固化能耗为传统热固化的1%左右。
  
  三:电子束固化涂料与溶剂型固化涂料总能耗比较及减排CO2比较
  
  体系溶剂型电子束固化材料
  
  涂料固体含量60%100%
  
  固体涂料重量(g/m2)20g20g
  
  VOCs/m2(g)(密度0.9的溶剂)12g无
  
  强风系统总耗能(kJ/m2)
  
  (计算得出固化能耗为27.3kJ/g)328kJ无
  
  电子束固化总能耗(kJ/m2)
  
  (30kGy或0.030kJ/g,电子束能耗转换率70%)无0.86kJ
  
  每小时总能耗(每小时产量为11,200m2)~3700,000kJ~9,600kJ
  
  每小时总能耗1030kWh2.67kWh
  
  溶剂燃烧回用CO2排放量37g/m2无
  
  装置总CO2排放量415.8kg/h无
  
  板材宽度1500mm,运行速度125m/min,涂层厚度20umm,产量11,250m2/h
  
  EB固化涂层的性能(国内测试)
  
  在电压为105keV,电流为10mA下。
  
  附着力、柔韧性、抗冲击性、抗弯折、抗老化、耐腐蚀等指标的实测结果*符合ASTMD-3359、ASTMB-117、ASTMD-3363、ASTMD-3363、ASTMD-2794、ASTMD-522、ASTMD-4145标准。
  
  四:生产流程比较如下
  
  热固化工艺流程
  
  开卷机→缝合机→压辊→涨力机→开卷活套→碱洗脱脂→清洗→烘干→钝化→烘干→初涂→初涂烘干→面漆精涂→面漆烘干→风冷降温→收卷活套→收卷机→(下卷打包入库);
  
  EB固化工艺流程
  
  开卷机→缝合机→压辊→涨力机→开卷活套→碱洗脱脂→清洗→烘干→钝化→烘干→初涂→初涂EB固化→面漆精涂→面漆EB固化→风冷(水冷)降温(可以考虑取消)→收卷活套→收卷机→(下卷打包入库);
  
  五:国外EB固化应用情况:
  
  20世纪70年代初,美国福特公司将EB固化技术应用于汽车零部件和仪表涂层,这为EB固化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开创了先河。同一时期,Album印刷公司在包装材料上使用了EB固化油墨和涂层。
  
  随后,在欧洲、北美和日本等工业发达、环保意识*的区域和国家发展迅速。据统计,2005年,世界各国拥有的EB固化生产线共800条,其中美国400多条(55%),日本300多条(包括科研开发)(38%),欧洲50-60条(7%)。
全年征稿/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:137230772@qq.com
版权与免责声明

1、凡本网注明"来源:包装印刷网"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包装印刷网,转载请必须注明包装印刷网,//n0366.cn/。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。

2、企业发布的星空最新网上盘口、技术文章、资料下载等内容,如涉及侵权、违规遭投诉的,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,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。

3、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,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

4、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,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。

QQ联系

咨询中心
客服帮您轻松解决~

联系电话

参展咨询0571-81020275会议咨询0571-81020275

建议反馈

返回顶部